一位70多岁高龄的计算机专家端坐在电脑前,将一些手写的句子和段落用汉语拼音输入法录入计算机,再打印出来,剪下来,仔细地贴在请她审阅的稿件上。她就是《计算机科学技术百科全书》的编委之一夏培肃先生。有一年多的时间,她把工作之外的时间都给了这部书,经常熬夜一遍遍地看、一遍遍地修改请她终审的稿件。有时候因为改得太多了,怕人家看不清楚,又亲手重录一遍,打印出来剪好贴好。作为一位计算机学界的著名专家,她自己审过的稿子还要请另一位专家再审一遍。这位专家将他的见解用铅笔写在稿件上,因为稿件上地方小,所以字都写得又小又密,但是每个字都那么工整、那么清楚,绝不会认错。我真的很难想象眼前这些铅笔字竟出自一位计算机学界的老专家之手。
夏培肃先生最后是打着点滴完成审稿、改稿工作的。
这不过是中国第一部计算机科学技术百科全书诞生中一个微小的片断。
无论是综合性还是行业性的百科全书,其主编、副主编一定都是某一领域最有权威的人物。《计算机科学技术百科全书》也不例外。中国计算机学会把它列为理事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并由理事长、资深院士张效祥担纲。400来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编、审工作,其中包括12名院士。组织编撰出版一本百科全书,需要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的投入,需要一批富有经验的编辑,清华大学出版社担起了这一历史重任。
清华大学出版社原总编辑张兆琪是该书的责任编辑之一。在她的编辑生涯中,经手的稿件难以计数,但令她最难以忘怀的还是这部百科全书。毕竟,在她任总编的6年里,有5年是在这部书的组织、编辑工作中度过的。负责此书的编辑们一连3个寒暑假没有休息。一个物理量、一个符号的使用都会引起大家热烈的辩论,一遍又一遍地核校、通读。
有关编辑方面的工作,张兆琪老师三言两语就带过了。她介绍我去采访这部书的主编张效祥院士。50年代末,张效祥院士领导了我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的研制。他还领导、直接参与并于1985年完成了我国第一台亿次巨型并行计算机系统的研制工作。说起这部百科全书,张先生非常高兴,从书架上将它搬到桌子上,就和我聊了起来。
我听说“总论”部分五易其稿的事,就好奇地请张先生将原稿给我看看。只有几万字的总论,5份校样摞起来挺厚的一叠,直到三校上,还密密麻麻布满了张先生修改的手迹。有时候,划掉重写的文字甚至比原来的还要多。这篇总论是由常务副主编徐家福教授执笔的。“我们俩是好朋友,谁有见解都毫不保留地写出来。”张先生说。现在,这篇总论已经成为中国计算机学界对我国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权威的概括。
回忆起编撰全书的甘苦,张先生说:“最紧张的工作就是审阅各式各样的来稿,全书由400来人写成,写法、习惯各式各样,用词、语调都不一样,要把它们融合成一个整体可不是件易事啊。”一旁的张夫人说,那阵子他由于过度劳累,颈椎病发作,医治了很长时间。张先生忙说:“没事,没事。”
据了解,这部书的光盘版很快就要出版了。另外,应广大中小学教师的要求,出版社准备再出一部简编本。